“后疫情”時代,鄉村可期
更新時間:2020-04-27 16:11:21?點擊:9083 ? 新聞資訊
“一場疫情,讓所有的浮夸都被沖刷,讓所有的虛榮都被拋棄,往日里只顧埋頭奮進的人們也只能被迫停下腳步,迷茫無助的打量著這個世界的疲敝與消沉。”
雖然國內疫情已經逐漸趨緩,但受疫情影響的經濟形勢持續走低,市場大環境疲敝,各行各業都在勉力自保,只企盼能維持一線生機。
城市復工復產在穩步推進,但曾經多少人言之鑿鑿的“報復性消費”卻遲遲不見蹤影,再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經濟前景會怎樣?未來市場又在何方呢?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認清現狀。自去年年末爆發以來,新冠疫情不分國界,幾個月內席卷全球,極大的阻礙了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雖然中國政府壯士斷腕,在初期極短的時間內不計成本的投入才將疫情控制,而國外的防疫形勢卻不容樂觀,這就直接導致了全球經濟形勢陷入低迷,股市接連熔斷,油價直跌負數,各種前所未見的經濟顯現不斷的刷新著投資者的認知。
我們都知道,拉動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經濟全球化進程讓全世界的經濟合作愈加緊密相關,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國內投資者也在謹慎觀望,今年的投資市場困難重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各國經濟市場遭受沖擊,海關陸岸的進出口業務也必然會被波及,如此一來,能做的只剩下強化體制內循環機制,為刺激消費“馬首是瞻”了。
雖說中國國內市場基數足夠,但是疫情期間全面停工停產,企業停薪減薪,封城斷路禁行,城市居民幾個月來的所有支出只能靠儲蓄苦苦支撐,除了房貸車貸人情債,還要照顧到自己的“米袋子”和“菜籃子”,“錢袋子”也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癟了下去。
當經濟巨獸的齒輪停止轟鳴,當城市生活不再酒綠燈紅,不用哀嘆經濟無力,不必憂愁投資沒戲,因為在我們默認的傳統市場之外,還有一片被長期忽視卻更為廣闊的天地等待開辟,這便是城市之外的中國農村。
國家的鄉村振興政策方針多年來一直在穩步推進,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們搞扶貧、投教育、修基建,國家花了大力氣在那些城市白領看不見的地方。諸如快手、拼多多和諸多公司下沉三四線城市就是國家多年深耕底層后的收獲時節。
近些年來各種惠農利農、發展縣鄉的政策相繼出臺,多措并舉要求大力振興農村經濟,其措施重點在于明確要求確保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農村金融要回歸本源以及拓寬鄉村振興資金籌措渠道等,這是一段很痛苦的過程,“把鄉村的錢用來建設鄉村”,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發展的陣痛也必然要有人承擔。
要知道,人們對看不見摸不著的事情很難產生共鳴,中國太大,遠方的修橋聲你即使能聽見,也不會和當地人有共同感受;中國又太忙碌,即使是當地人,這些修基建花錢時和修好后受益時的感受也不盡相同。
所以我們一邊在做一邊挨罵,直到這一切終于有了成果,直到這成果展示在全世界面前。疫情鋪天蓋地,遺禍綿長難期,但鄉村居民不慌張,負債不多、儲蓄滿滿,消費熱情高漲,更何況無論再遠,基層敲得了家門,物流進得去大山,家里有網有電有水有資源,當危機來臨時能頂得住而不會崩盤。
8000萬扶貧可謂壯舉,7萬億投資乃是雄心,中國農村的發展成果絕不僅僅是人道主義成就,更會給所有人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資源的傾斜是為了開辟更大的市場,財政優先保障是政府的決心,不能讓家鄉的驕子,變成城市的游子,鼓勵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留下來建設家鄉,設立基金為回鄉創業的人有人員提供幫助......
從改革開放到加入世貿組織再到如今,我們步步艱險走到現在的成績,城市發展速度趨緩,加大力度的農村建設投資,這些是新生的消費群體,這里是未來的市場主力。危機當中滿是危險,卻也蘊涵機遇,未來的市場方向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時代格局的巨變中把握住時機。
推薦閱讀
-
中國百強媒體供應商
2021-06-29 10:21:35?5635 次
-
地平線傳媒再次被評為中國百強媒體供應商
2021-06-29 10:11:58?1091 次
-
2021年春節放假通知
2021-02-06 13:18:03?2141 次
-
廣告吃瓜人看近日熱搜
2021-01-26 09:48:30?2079 次